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极品下载论坛 - Down512.COM

极品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5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8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2: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在长期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
  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因此,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颜之推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继续发展这种思想,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在家庭教育中,他更是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即君子之所以不教子,是因势所不行,教者必以正道,如果儿子不肯听从,为父的必然发怒,伤害儿子的感情,儿子感情受到伤害,又会责怪父亲,你要我走正道,你自己却不如此,这样儿子又伤害父亲的感情,造成父子相伤,感情恶化,这就从反面说明了父亲的言行对儿女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也就是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因此,很多观点都从自己切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这两个学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有弟子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备受推崇,宋代袁采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子兄弟了,但为什么还会造成家庭不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方个性。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既然父子兄弟个性各不相同,不可强求,就应求同存异,因材施教。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教育是一种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而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完成,都应根据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实施教育。
  四、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同我国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相一致,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宋代司马光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还制定了幼儿教育的十年教学安排,如一至三岁学习数与方名,研练书法,七岁读〈孝经〉〈论语〉,八岁诵〈尚书〉,九岁诵〈春秋〉及诸史,十岁就读〈诗〉〈礼〉〈传〉,略通大意,逐步通晓经史之学。〈三字经〉中教育子女的程序为:“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正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尽管我国古代在实施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时有过于僵硬的倾向,但总的来说,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时期身心发展的情况实施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因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在我国现代仍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五、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据司马光〈家范〉记载,孟子家曾住在靠坟墓附近,孟子常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这充分说明孟母重视选择优越的环境教育儿子家庭整体环境对子女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家庭传统家风的培养,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注重家庭整体环境建设的表现。颜之推就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出:“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楚,不能不楚言也。”我国家庭教育中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价值。
  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直接陶冶着我们民族精神,锻造着我们民族性格,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找歌不易,有闲钱的大佬请打赏碎银一二!

×

ღ谢谢ღ 祝您开心快乐、事业有成发大财!

ღ谢谢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own512.COM  

GMT+8, 2024-11-25 16:39 , Processed in 0.114436 second(s), 23 queries .

极品下载 快乐分享

© 2013-2016 Down512.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热心网友搜集整理提供,所有个人行为言论均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相关责任. 如您发现有侵权行为,请立即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同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