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重构:“知识课堂”走向“和谐课堂”-极品下载论坛 - Down512.COM

极品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重构:“知识课堂”走向“和谐课堂”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5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31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3: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都把课堂作为主要突破口,课堂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传统的课堂正在与学生的生活相背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造性不断受到压抑,因此,必须对传统课堂存在弊端进行改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我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总的研究取向来看,已经从认知取向向人本取向转换,即从“知识课堂”向“和谐课堂”转换。
  一、“知识课堂”与“和谐课堂”的比较
  1.“知识课堂”及其局限性
  “知识课堂”中课程的设置以“知识”为中心,知识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传递信息,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强调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课堂”的理论前提是相信知识的永恒性和知识对人发展的唯一性。“知识课堂”的弊端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
  “知识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其主要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它的模式是先教后学,这样,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预设的教学内容,学生紧张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是机械与乏味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压抑与痛苦。这样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不能成为一个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快乐与成长的地方,不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学校的教育成为片段知识的传授和枯燥的学术性演练,最后竟发展到越来越和个人成长和真正的学习脱节,成效越来越差。”教学工作毫无创造性可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难以体验到教与学的乐趣。
  2.“和谐课堂”及其特点
  “和谐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最早起源于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又要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谐课堂”概念的提出,基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多元与冲突亟待借助和谐功能的发挥,和谐理念也逐步深深渗透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因而和谐课堂就成为学校教学的必然趋向。有研究者论述了课堂的实践表征为师生民主、平等、融洽;过程完整、生动、流畅;结果激情、益智、悦心。有研究者认为,构建和谐课堂应当从明确构建和谐课堂主体的职责、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营造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实现课堂教学与学习其他工作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和谐课堂”提倡以人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和自我表现。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文化共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即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不再是枯燥、简单的机械重复,课堂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并获得了满足。“和谐课堂”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即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了共同体。
  “和谐课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成长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体验和反省,是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不仅感受到了知识内在的价值,也获得了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发展。因此,“和谐课堂”的理念也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和谐课堂”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当前课堂存在的明显弊端,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向“和谐课堂”转变,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和谐课堂”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正确理解“知识”和“发展”的关系
  知识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掌握知识,就是为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由知识传递过程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过程转变表达的隐性知识,如个体的信念、情感、鉴别力、判断力等,这种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的获得具有情境性,即个体通过与认知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体的知识”。因此,学生生命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还需要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当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以往简单依靠记忆来掌握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发展的需要,知识具有相对性,而是一个“意义建构”和“生命体验”的过程。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以学科教学为重心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而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失去了创造性,成为知识的“容器”。教师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教,一味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丧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按照提前备好的教案,滔滔不绝的在讲解,而学生整整齐齐的坐在下面,安静地听着、记着,不时抬头两眼迷茫的看看老师。讲台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钟启泉教授将这种课堂模式称为“记忆性教学文化”,教学变成了灌输,学习变成了接受。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是师生心理相融的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佛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作者:车伟艳)

找歌不易,有闲钱的大佬请打赏碎银一二!

×

ღ谢谢ღ 祝您开心快乐、事业有成发大财!

ღ谢谢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own512.COM  

GMT+8, 2024-4-27 13:01 , Processed in 0.147045 second(s), 24 queries .

极品下载 快乐分享

© 2013-2016 Down512.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热心网友搜集整理提供,所有个人行为言论均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相关责任. 如您发现有侵权行为,请立即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同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